环球科创网

劝学出自荀子第几篇(劝学出自)

更新时间:2022-09-27 19:57:19

导读 大家好,小勉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劝学出自荀子第几篇,劝学出自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1、《劝学》出自《荀子》

大家好,小勉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劝学出自荀子第几篇,劝学出自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《劝学》出自《荀子》,作者是战国时期思想家、文学家荀子。

2、《劝学》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,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、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,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。

3、全文可分四段,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,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,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,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。

4、全文说理深入,结构严谨,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。

5、战国时期,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,封建制度逐步形成,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,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,并逐渐形成墨家、儒家、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,历史上称之为“诸子百家”。

6、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,宣传自己的主张,批评别人,出现了“百家争鸣”的局面。

7、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。

8、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,顺应它,运用它。

9、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,他创作了《劝学》一文。

10、扩展资料《劝学》这篇文章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,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,而且总在文章的开头、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。

11、例如,文章的第一句写道:“君子曰:学不可以已。

12、”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,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。

13、而后面的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”,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,收束了上文,并且清楚地点明了首段的中心思想。

14、又如用“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”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,又列举了“登高而招”“顺风而呼”“假舆马”“假舟楫”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,而后有力地小结道:“君子生(性)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

15、”在这里,荀子从他的“性恶论”观点出发,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,其所以不同于众人,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,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。

16、这个“物”字就从“舟楫”“舆马”之类,变成了学习的内容,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。

17、这里举的两个例子,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,也有一些段落,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,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。

18、总之,目的相同而方式却并不死板。

19、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,一般都比较难读,荀子这种谨严、朴实的写作方法,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,是十分有效的。

20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劝学 (荀子代表作品)出自《荀子》作者:荀子(xúnzǐ )(公元前313年-公元前238年)名况,字卿,后避汉宣帝讳,改称孙卿。

21、战国末期曾在齐国稷下讲学,后游历秦国,晚年任楚兰陵令。

22、今存《荀子》赵国猗氏(今山西安泽)人,著名思想家、文学家,儒家学派代表人物,世人尊称“荀卿”。

23、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,后为楚兰陵(今山东兰陵)令。

24、《荀子》 作者 荀子 荀子(约公元前313-前238),名况,赵国猗氏(今山西运城临猗县)人,时人尊而号为“卿”,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,因“荀”与“孙”二字古音相通,故又称孙卿。

25、出自《荀子·劝学》,乃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(约前313~前238)所做, 中心论点是:学不可以已,作者荀子。

26、《劝学》是《荀子》一书的首篇,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、意义、态度和方法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