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球科创网

唯有牡丹真国色是谁的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

更新时间:2022-09-17 22:57:07

导读 大家好,小勉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唯有牡丹真国色是谁的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1、这句诗出自

大家好,小勉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唯有牡丹真国色是谁的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这句诗出自《赏牡丹》。

2、原文:《赏牡丹》唐 刘禹锡 庭前芍药妖无格,池上芙蕖净少情。

3、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。

4、译文: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,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。

5、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,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,惊动了整个长安城。

6、扩展资料:创作背景:唐敬宗宝历二年(826年),刘禹锡奉调回洛阳,任职于东都尚书省,开成元年(836年),改任太子宾客、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,直至晚年,刘禹锡在洛阳常与朋友白居易、裴度、韦庄等交游赋诗,唱和对吟,生活闲适。

7、开成二年(837年)五月辛未,适逢牛僧孺为东都留守,在洛阳南郭建造别墅,并把任淮南时,嘉木怪石,置之阶廷,庭中种植大量牡丹,牛僧孺常与诗人白居易、刘禹锡等于庭中吟诗唱和赏牡丹,此诗即为刘禹锡此时所作。

8、刘禹锡此时期有多首赏牡丹诗词,《思黯南墅赏牡丹》即是本文《赏牡丹》的姊妹篇。

9、赏析:《赏牡丹》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言绝句,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。

10、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,以芍药“妖无格”的和芙蕖“净少情”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,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。

11、全诗用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,肯定了牡丹“真国色”的花界地位,真实地写出了当年牡丹花盛开能引起京城轰动的巨大效应。

12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赏牡丹这句诗出自《赏牡丹》。

13、全文:《赏牡丹》唐 刘禹锡 庭前芍药妖无格,池上芙蕖净少情。

14、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。

15、白话译文: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,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。

16、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,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,惊动了整个长安城。

17、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。

18、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,由陶敏、陶红雨校注的《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》根据诗中用李正封“国色”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(828年)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;瞿蜕园的《刘禹锡集笺证》认为,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。

19、诗人介绍刘禹锡(772-842),字梦得,汉族,中国唐朝彭城(今徐州)人,祖籍洛阳,唐朝文学家,哲学家,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,曾任监察御史,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。

20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,有“诗豪”之称。

21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——赏牡丹 (唐代刘禹锡诗作)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”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《赏牡丹》,原文如下:赏牡丹唐代: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,池上芙蕖净少情。

22、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。

23、注释妖:艳丽、妩媚。

24、格:骨格。

25、牡丹别名“木芍药”,芍药为草本,又称“没骨牡丹”,故作者称其“无格”。

26、在这里,无格指格调不高。

27、芙蕖:即莲花。

28、国色: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,此指牡丹花色卓绝,艳丽高贵。

29、京城:指唐朝的京师长安,长安是唐代的首都、京城。

30、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,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。

31、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,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,惊动了整个长安城。

32、扩展资料:赏牡丹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,其赞颂之手法,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。

33、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,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。

34、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。

35、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,然而诗人赞颂牡丹,乃用“芍药妖无格”和“芙蕖净少情”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。

36、“芍药”,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,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,“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” (王禹傅《芍药诗序》)。

37、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“花王”,把芍药比作“近侍”。

38、此处,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,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。

39、“芙蕖”,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,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,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,说她纯洁而寡情。

40、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、净、格、情四种资质,可谓花中之最美者。

41、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,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,而第三句笔锋一转,从正面赞颂牡丹。

42、“唯有”一词,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“真国色”,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。

43、“国色天香”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,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。

44、牡丹是花中之王,“百般颜色百般香”(邵雍《牡丹吟》)。

45、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,仅说“花开时节动京城”。

46、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,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。

47、牡丹在诗人眼里,她姿色超群,是国中最佳“美人”。

48、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,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,人们竞相品赏,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,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。

49、这里“动”字用得极妙,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、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。

50、唐.刘禹锡 《赏牡丹》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芍药、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,诗人只用了“妖无格”和“净少情”,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。

51、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,笔法却是写意的。

52、芍药与牡丹同科(牡丹又名“木芍药”),盛开时极艳丽,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,未免呆板、张扬了些,花形少变化,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,千姿万态,婀娜多姿,花色丰富。

53、荷花素有“君子花”的美誉:出污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。

54、但它的不枝不蔓,矜持冷艳,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,而且,即使在最盛开之时,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,不成气候。

55、诗人在点评了“芍药”、“芙蕖”的美中不足后,笔锋陡转,由静态转为动态,由微观到宏观,直抒胸臆道:“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。

56、”那种春光万里、姹紫嫣红、倾城倾国的美景,诗人只字不提,一个“动”字,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……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,牡丹花会期间,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,就会豁然解读刘禹锡的“唯有牡丹真国色”的诗句。

57、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《赏牡丹》。

58、《赏牡丹》唐 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,池上芙蕖净少情。

59、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。

60、拓展资料:释义: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,但格调不高;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,却缺少热情。

61、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,是最美的花,当它开花的时候,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。

62、2、赏析: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。

63、前二句以芍药“妖无格”和芙蕖“净少情”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,使牡丹兼具妖、净、格、情四种资质,可谓花中之最美者;后二句则以“花开时节动京城”之句,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,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。

64、3、诗人介绍:刘禹锡(772~842)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。

65、字梦得,洛阳(今属河南)人,自言系出中山(治今河北定县)。

66、贞元(唐德宗年号,公元785~805年)间擢进士第,登博学宏辞科。

67、授监察御史。

68、其诗通俗清新,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。

69、富有民歌特色,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