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赧颜词语解释】“赧颜”是一个汉语词汇,常用于描述因羞愧、尴尬或自责而脸红的情态。该词在古代文学中较为常见,多用于描写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,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内涵。
一、词语解释总结
词语 | 赧颜 |
拼音 | nǎn yán |
释义 | 因羞愧、难为情而脸红 |
出处 | 多见于古文,如《史记》《后汉书》等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形容人因羞愧而面红 |
近义词 | 羞愧、惭愧、脸红 |
反义词 | 自信、坦然、从容 |
二、详细解析
“赧颜”一词源于“赧”,意为脸红,出自《说文解字》:“赧,赤面也。”而“颜”则指面部、脸色。因此,“赧颜”合起来就是“因羞愧而脸红”的意思。
在古代,人们非常重视礼仪与道德,一旦做了不合礼法之事,往往会感到“赧颜”。例如,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提到“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’”虽未直接使用“赧颜”,但这种情绪与“赧颜”有相通之处。
此外,在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中也有类似表达:“士之耻于不学,犹女之耻于无容;士之耻于无行,犹女之耻于无德。故君子怀德,小人怀土;君子怀刑,小人怀惠。是以君子思义,小人思利。夫以己之不修,而责人之不善,是犹以火救火,以水救水,其势必不能胜也。故君子慎其所处。”
这些句子虽然没有直接出现“赧颜”,但其中所体现的羞愧、自责之情,与“赧颜”有着相似的情感内核。
三、现代用法与语境
在现代汉语中,“赧颜”已较少单独使用,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正式文体中。例如:
- “他因犯了错误,脸上顿时泛起了赧颜。”
- “面对众人的质疑,她只能低头赧颜。”
这类用法仍保留了传统语言中的情感色彩,体现出一种含蓄而深刻的自我反省。
四、结语
“赧颜”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词语,不仅表达了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,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道德、礼仪的重视。尽管现代语言中使用频率较低,但在文学创作和正式表达中仍具有独特的价值。
通过了解“赧颜”的含义与用法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,并在现代语境中合理运用这一词语。